人才培养

PARTY BUILDING TRENDS
人才培养

【博物馆漫游季】第一辑 探寻古都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赴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研学

来源:学生工作 编辑: 西理小马 发布时间:2023-10-25

660万人次,这是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中,全国博物馆接待的观众总量。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日渐成为年轻人休闲、学习的好去处,“文博热”已经勃然兴起。

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见证物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实证阐释历史,引导价值取向,培育审美情趣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汉中博物馆时也曾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陕西作为十三朝古都,遍布在全省的23453处古遗迹是人类发展历史不可湮灭的文明印记,14367处古墓葬是中华文明不可割断的文明根脉,6702处矗立在三秦大地上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不可颓堕的文明标识,1068处石窟寺、石刻类文物是不可剥蚀的文明宝库,321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特别是革命文物是红色文化的鲜明印记。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展示陕西发展历史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为了加深对陕西乃至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了解,10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赴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研学。

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学生们在商周青铜器前驻足,欣赏篆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等文字。透过文字,学生了解到古人记录的重要事件,认识到汉字不仅承载着古人交流书写的智慧,千年以来的风流人物,更是将家国情怀诉诸笔端,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参观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于汉字历史和中华民族文明的了解,大家感受到文明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

秦砖、汉瓦、唐三彩、青花瓷……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一件件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各类文物也从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状况,这对于现在人们思想共识的形成、精神力量的汇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观之余,学生们对博物馆文创商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纷纷购买自己心仪的书签、印章、折扇等留存或赠送友人,博物馆文创产品让原本庄严肃穆的文物“走出了”博物馆,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也助推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观结束后,研会成员回到综南楼909会议室,集中研讨如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大家一致表示要将专业学习和参观研讨相结合,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在实地参观中深入体会家国情怀,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