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PARTY BUILDING TRENDS
党建工作

【陕西日报】杨文选 杨非非: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理论热点 编辑: 杨文选 杨非非 发布时间:2019-12-0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要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发展方向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使每个师生党员都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增强阵地意识,加强阵地管理,把阵地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高度重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优势,确保高校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我们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我们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强高校各类阵地建设管理,围绕高校师生普遍关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宣传阐释和教育引导。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密切关注新媒体新动向新趋势,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推进校园传统媒体与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善用经典影视、微电影、微视频、微宣讲、社会实践等师生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建设具有说服力、示范力、导向力、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