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

PARTY BUILDING TRENDS
党建工作

学习进行时|徐瑞矫: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与培育时代新人

来源:理论热点 编辑: 徐瑞矫 发布时间:2025-11-04

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与培育时代新人

徐瑞矫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理论上首次将“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育人”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筑什么样的社会”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提升提出了时代新人的培养问题。时代新人应具有主体性,明了个体、群体和类主体性基础上的特征、责任与使命;应具有全面性,在自身全面发展和占有自己本质能力的前提下,与新时代社会发展全面协调;应具有斗争性,要做好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牢牢把握自身发展机遇;应具有超越性,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培育优秀品格、提高品德修养、增强创新能力,及加强生态文明观的培养。

[关键词]时代新人;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273(2019)11-0040-0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到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现代化价值目标,都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价值目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为前提,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尺度,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标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目标。同时,针对作为建设主体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承担怎样的责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时代新人”这一概念,将“培育什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为谁培育人”与“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筑什么样的社会”,在理论上首次连接起来。因而,在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的视域下研究培养时代新人问题,不仅能够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人发展的新要求,更能够明晰个体应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内含培育具有主体性的时代新人的价值取向

价值目标是主体在进行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将其自身需要转化为活动目的和未来结果的具体内容,其主体是人,客体是接近或满足主体需要,特别是利益需要的客观对象。价值目标归根结底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存在和其根本利益所决定。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42)不仅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目标的实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深刻揭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创造历史的动力,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迈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在这一阶段的提升,是以新时代的社会现实为实践基础,在保证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基础上,以新的特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体现着现代化建设主体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取向,也蕴含着影响主体行为、决定主体现实选择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在事实层面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步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梦的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时代新人主体性的有效发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主体性是时代新人对其自身价值确证的根基,亦是社会共识与秩序凝结的内在纽带。时代新人以主体性视角审视自身的伟大使命,能够增强其作为主体的荣誉感与获得感。马克思将主体性放置于人的有意识活动与自然历史过程的有机统一中进行考察,认为物质是激发人类活动的根本动机。因而,必须将主体性纳入“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并指出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其个人主体性价值将被社会性价值替代,最终以自由人联合体的方式实现个人主体性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解。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提升,正是从“共同体”层面丰富了“主体性”理论内涵。从建设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提出,“共同体”理论蕴含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三重内涵,形成了新时代阶级性、人民性、人类性相统一的主体性生成之现实路径。因而,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作为个体,指实践意义上自我与意识中的自我的统一;二是作为群体的一员,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集体价值与群体认同;三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指人的“类”意识与整体价值共识。因而,蕴含着个体、群体和类的主体性规约了时代新人的特征、责任与使命。

第一,时代新人作为个体,应是品德优良、知识丰富且顺应时代潮流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机遇和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风貌与道德标准。个体只有把握机遇,成长为与时代发展需要相契合的德才兼备者,将建功立业与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结合起来,实现自我主体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才可谓是时代新人。当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历史新阶段,时代新人所具备的高尚道德品格不仅体现在倡导良好社会风气、爱岗敬业的社会公德以及兼备家庭美德与个人品德的私德上,更体现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之大德上。加之,时代新人大都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切实感知到国家富强带来的幸福感、安全感与获得感,所以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更明确。同时,自小接受现代教育,时代新人普遍具有丰富的知识见识,更应着眼现实需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时代新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应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与不懈奋斗精神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担当者。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可以看出,“时代新人”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是直接等同的,只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才能够被称为“时代新人”。因此,理想信念之于时代新人,是其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根基,指其在树立强国富民之志的同时,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促使时代新人怡养涵育大胸襟、大情怀、大气度的品行与志存高远的境界。另外,理想信念的实现离不开艰苦卓绝的奋斗,只有进入实践领域的理想信念才能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与行为习惯。时代新人也只有在将自身的未来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及人民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家国情怀融进血脉,奋勇前行的实践中,其作为民族复兴大任担当者的主体性才能不断得以确证。

第三,时代新人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应是具有完善综合素质与卓越创新精神而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综合素质是指,时代新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正处于求学黄金期的时代新人,有着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的积极愿望,应引导其通过劳动实践孕育勤俭美德、通过增强体质承载智慧人格、通过提升审美塑造高尚情操。同时,时代新人又是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创造力,富于探索精神的群体,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进程中,时代新人应当“以新促旧”,通过自身思想的不断丰富,带动更多人提升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推动人们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精神文化创造,在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中逐步实现精神自由,并逐步将这种精神以超越国家制度等隔阂的方式扩展到全人类,使自身成为引领人类同舟共济的现实力量。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创设培育具有全面性的时代新人的现实氛围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事实层面坚持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价值目标,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是以人民群众体力、脑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同时促进人们依据现阶段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就是人自身的进步与文明程度的提高,就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逐渐展开的历史过程。”[2](pp.41-42)因而,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实质是为时代新人提供全面性的现实基础。具体来说:一是,物质文明建设形成的良好经济制度与经济关系是时代新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追求物质利益则构成其生长、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建设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时代新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循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三是,新时代政治文明建设为时代新人创造了稳定的发展环境,承载着时代新人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文明建设,旨在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这有利于时代新人自由、独立、平等的公民人格的形成;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为时代新人更高需求层次的满足创造了条件,使其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丰裕物质生活的同时,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发挥其主体性与能动性。

可以说,时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的“初心”,也体现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在这一视角下,时代新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指培养时代新人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性,使时代新人体现新时代的特征、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并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时代新人根本价值方向与政治属性的明确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培养的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于时代新人而言,就是要培养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培养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强大意愿。因而,必须加强时代新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历史必然性以及现实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世界、把握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趋势,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是指时代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全面占有自己本质的能力。时代新人有生存与享受的物质需要,有满足自身能动与创造的思想和知识需要,更有着满足交流与发展的社会关系需要。因而,时代新人理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德”主要指道德和思想品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性规范,思想品德则关乎个体行为。因而,对时代新人进行德育,不仅在于塑造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更在于对其进行科学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这是培养时代新人全面性的灵魂。“智”作为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指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使时代新人掌握更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其从事实际工作和劳动实践的能力。“体”包括体格和体质,是时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体育不仅能促进时代新人的身心健康,更能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美”即指通过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时代新人的审美情感与审美观念,从而使其具备感知美、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时代新人全面性得以发展的重要保证。“劳”指劳动,是时代新人全面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劳动教育”,强调应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时代新人也只有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才能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揭示培育具有斗争性的时代新人的实践意义

进入新时代,在培养塑造时代新人这一问题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总体发展趋势是不断向前的,但背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异化倾向仍然存在:一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虽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尖锐矛盾,但不少人仍旧把由自己创造的资本、商品、货币奉为神秘的异己力量加以崇拜,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蔓延且不可避免影响了青年群体的思想,导致诸多青年逐渐丧失了精神自由与思想超越的维度,成为缺乏否定性、批判性、斗争性的单向度的人。二是,大众文化的去政治化,致使文化陷入消费主义泥沼,很多人只注重感官享乐,却丧失了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标准,以至大众失去导向,知识失去良知、权力失去约束。在青年群体中沉迷网络游戏、低俗文学、不良视频而导致精神空虚、意义迷失,甚至“不信马列信鬼神”等荒谬现象时有发生。三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青年群体虽然也逐渐认识到物质满足不了“人作为人”的需要,但面对价值观多元的现状,又不知何去何从。加之面临学习、就业和发展的巨大压力,生存焦虑、发展焦虑、情感焦虑等,青年群体容易陷入价值迷惘,从而产生所谓的“时代之困”。

当代青年群体所面临的精神懈怠、道德失范、信仰弱化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实现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但在面对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时代新人的斗争精神也得到了培养。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的梦想必须进行伟大的斗争。”[4]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历史主体与基本力量,时代新人所具有的斗争精神不仅能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更能反映新时代社会矛盾运动的走向趋势与基本特点,并以解决这个时代的社会矛盾为目标指向。因而,以现代化价值目标为导向培养塑造时代新人尤其要重视发扬其斗争精神。

第一,时代新人要以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居安思危的危机感以及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做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准备。时代新人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纯净与政治上的清醒,通过理论学习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与话语权,不断提升斗争本领,主动同各种不良价值观念与思想文化做斗争,澄清事实、回击谬论,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第二,时代新人发扬斗争精神要依靠对自我发展价值评价的“否定之否定”,这是其自身“强起来”的关键环节。时代新人要学会在逆境中成长,在面对各种矛盾与困境时能通过自我反思与自我重建,创造有利于自我实现、道德上又完满充盈的发展方式,不断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融入社会,在社会变革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身人生价值、社会责任与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深刻认知,做到面对各种重大斗争考验时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第三,时代新人应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发展空间中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时代新人要抓住机遇,就要拥有坚韧的竞争意识,不能在现代化带来的富足物质条件中沉迷享乐,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中迷失自我,在全球化进程中丧失信仰,而是要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起相互激励、罚劣奖优、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观念,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为理想信念不竭奋斗的使命担当以及充满活力的实践力量,成为被新时代所造就,亦成就新时代的“国之重器”。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提升指引培育具有超越性的时代新人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提升是人们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深切追求在社会发展步入新时代的实践结果,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性。以此为基础培养时代新人,就要以现实的社会和现实的人为基础,充分把握客观条件和人们的主观思想认识水平,更要“面向未来,为了未来的发展和目标的实现,改变社会现状,推进社会发展,提升人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培养一代又一代新人,实现对社会和现实的人的超越”。[5](p.63)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构建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是一条明线,而从“青年强则国家强”的角度而言,时代新人的“政治素养、公民意识、道德情操、创新能力、生态人格”实质上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因素,这是一条暗线。因而,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五个要素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完美结合,既体现了适应性,又反映出超越性,形成了培养时代新人的系统路径。

第一,以“四个自信”为基础,提升时代新人的政治素养。时代新人的政治素养,不仅是检验其理想信念的试金石,更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治保证。塑造与提升时代新人的政治素养,最为根本的是增强时代新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使其自身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要使时代新人坚定“四个自信”,一方面要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共产党发展史、新中国历史的教育,使其充分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余年来艰辛的发展历程,增强自豪感和神圣感,使之积极主动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另一方面,要引导时代新人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领略其魅力、把握其真谛,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与运用,时刻保持理论上的清醒与政治上的坚定。

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培养时代新人的优秀品格。“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1)培养时代新人的公民人格,就是要使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与之相契合的公民意识。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时代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使其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尊重主体差异的基础上对社会成员共同价值理想的凝练,具有面向公共生活,传递公共精神的内在诉求;其次,要注重引导,培养时代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能自觉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塑造的自由、平等、独立等公民人格典范而努力;最后,要强化自觉,确立时代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6](p.174)只有这样,才能使时代新人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

第三,将以文化人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助力时代新人提升品德修养。现代伦理的构建有赖于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实施,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塑造时代新人的人格品德需要高校确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3]从构建教育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方面入手,着力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发挥文化的潜隐性、浸润性、融通性的育人特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以红色革命文化激励人、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激发时代新人良好道德意愿的形成,进而促成其知行合一。

第四,以增长知识见识为前提,培养时代新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革命性动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开发与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的课程体系,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使广大青年能通过学校教育习得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着力建设学习型社会,通过报道、培训、讲座,以及展览展示、主题活动等社会教育形式,拓展时代新人的知识见识,使其能在多样化的社会教育中增长见识、检验知识、巩固知识;最后,时代新人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精力、智力等生理条件正值巅峰的阶段最大效率地积累知识,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攻坚克难地求知问学,以此拓宽眼界。只有具备扎实丰富的知识见识,时代新人才能“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将自身的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将积累的见识转化为创新的素材,从而“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6](pp.51-52)

第五,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塑造时代新人的生态文明观。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目标中的建设“美丽中国”,是指构建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由此,不能忽视对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塑造。一方面,要从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意识等方面对时代新人进行教育,使其全面了解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进而掌握认识、利用、保护和美化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树立起生态危机意识、生态权力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要塑造时代新人文明的生态行为,如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生活方式,处理与生态环境及自然界其他各种生物关系时的道德行为,对自然环境美的欣赏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的审美行为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如辛.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统一性[J].社会科学战线,2005,(3)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9/03/c_1124956081.htm.

[5]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注释]

(1)参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9年9月11日。 

(1)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80页。

作者:徐瑞矫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发表时间:2019年11期